365bet体育在线

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 | 澧州廉吏——两部尚书李如圭

来源:清廉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7日 浏览次数: 字号:

数百年来,澧州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位名臣的动人故事,他就是担任过明嘉靖朝代的工部、户部两部尚书的李如圭。

明朝自胡惟庸之后,终结了延续1600余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宰相制度,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和都御史组成的“七卿”, 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翻开《明史·七卿列表》,李如圭的大名赫然在列。《清同治直隶澧州志》卷十五“人物志·名臣”中,详细记载了李如圭的生平事迹。再翻查《明史》及其它相关史料,即可发现:李如圭是当时的名臣栋梁,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充分显示了澧州俊杰的非凡风貌。

为官清廉,鞠躬尽瘁

李如圭(1479-1547),字国宝,明朝澧州澧阳人(今津市市新洲镇)。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出生于澧州嘉山南三十里桃林东里樟树岗下(今津市李家铺乡土桥村)。其祖父李通为永乐庚子科举人,授职教谕。受家风熏陶,李如圭从小聪颖机敏、经史俱通,且文武兼备。弘治乙未年(1498),即以19岁年华考中举人,己未年(1499)殿试考取进士。先后任江西安福和建昌知县、福建按察使、广西兵备、佥都御史、陕西巡抚、总理河道、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嘉靖二十一年(1541)致仕归澧,68岁时卒于澧州,葬于澧州西北白岩山(今365bet体育在线新安镇)。李如圭纵横官场43年,均是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清廉自守、政绩斐然、有口皆碑。

初任江西安福县知县,李如圭风华正茂,如初生牛犊,敢于去弊除奸,深得民众爱戴。安福县匪盗祸害不断、豪绅横行霸道、百姓税收严苛。面对这样的情形,李如圭三招并行,一是整肃吏治,加强内部管理;二是严于法治,大力打击匪盗;三是严惩豪绅,解除税收负担。通过他的治理,安福县“邑中肃然”,矫官场馈礼贿赂之风,惩腐败扰民之行,一时权豪劣绅敛迹,民众百姓称庆。

明正德年间,福建沿海地区海盗活动猖獗,贪官污吏狼狈为奸,渔民深受其害。李如圭巡行此地,对外重击海匪,立陈罪状,海盗闻风逃遁;对内教化民众,重奖举报,贪官污吏惊魂落魄。同时严查庇护海盗的贪官污吏,及时扫清了官匪勾结的毒瘴,恢复了海疆的通畅。

嘉靖十年(1531)秋,陕西延绥地区因灾大饥,民众贫苦难当。据史料记载:“民多饥,人相食……饿殍盈途,或气尚未绝,已为人所割食。”“灾民常以草根、柳叶、树皮、甚至捣石,吃‘观音土’充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夏言推荐当时居家养病的李如圭出任陕西巡抚。李如圭临危受命,一到陕西就亲自踏勘实情。面对干旱大饥、民不聊生的惨象,他一边深入灾区、安抚赈饥,一边周密调查,向朝廷上奏十余条济荒措施。朝廷准予其便宜行事,救活数十万人命,灾区的手工业、农业迅速走上了正轨。为了帮助人们生产自救,解决长远的生活问题,他组织起老百姓寻找长城内的空隙,垦荒栽种;为了防止胡马骚扰抢劫,他又组织群众在长城外的大片荒漠上“沿堤栽柳,中开阴径,纡回委曲,突骑不得乘”。就在这赈灾的过程中,李如圭病倒了,才“以疾告归”。

嘉靖十八(1539)年,仁宗皇帝提拔他为工部尚书,后改任户部尚书,执掌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方面的工作。户部是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最高机构,关系到国计民生,更直接关系到大明朝朱氏天下的安危与稳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如圭是很欣赏和信任的。作为户部尚书的李如圭位高权重,达到了他官场生涯的高峰。但是他依然不改初衷,勤政为民、清政廉洁、不谋私利、疾恶如仇。李如圭任户部尚书有三年时间,为稳定国家税收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人做官,满门行善

李如圭正直公允、以身作则、勤政爱民,所作所为也影响着身边的人。据《清同治直隶澧州志》卷十七“列女志·贤媛”记载,李如圭夫人梁氏,梁铨女,善良有贤德。李如圭任工部和户部尚书时,皇后懿旨,召梁氏入宫,见其穿着布衣叩见,就惊诧地问为何如此贫寒?梁氏回答说:“澧州地脊民贫,俗尚俭约。”皇后深为所动,不仅下旨赐梁氏钱物,封赠她为“梁氏夫人”,而且还“免澧州丝绢三十年”。梁氏虽为女流之辈,但是受李如圭影响,也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情操。她的言行举止,反映了民间疾苦,给一方百姓带来了减免税捐、休养生息的机会,可谓造福桑梓。

李如圭的儿子李辅阳,享受到皇帝给他的读书权利,性情廉静。李如圭的父亲在儿子当权时闭门谢客,不受时俗缠绕,人称有苏伯遗风,可谓是一人做官、满门行善。因此,李、梁夫妇深受州民爱戴和敬重,他被列入澧州乡贤祠的主要祭祀者之一。

晚年致仕归里,李如圭仍将“宏济艰难”条幅,高悬在自己的书房,用以表彰先哲、激扬后学。他待人平等、平易近人、注重礼仪、公正廉洁,一生奉行“御家人无慢容,接乡里不为崖岸”。 先人家产,他全部留给各兄弟,自己所置的田产,仅供自给之用。仕官生涯数十年,留给子孙的家产甚微,独有各种图书藏量很多。

造福桑梓,故事永传

李如圭不仅为官清廉,还为澧州人民留下了一大财富,就是通过严密考证孟姜女故事,建祠、作纪、赋诗,完善和宣传了孟姜女的形象和精神,让澧州孟姜女声名远播。

现在澧县当地还流传着“孟姜女梦助李尚书”的传说。传说明代弘治年间,工部尚书李如圭奉旨整治荆江水患。荆江里的江猪很多,扔下去的土包石块都被它们咬破或者拱走,堤岸无法加固。李如圭寝食不安。一天晚上,姜女托梦,告诉他一个办法:派人四处收集破铜烂铁,铸成鼎锅一样的硬坨,下到堤脚,江猪咬不烂,拱不动,堤脚牢固,江堤就安全了。李尚书照此办理,果然成功。从此以后,荆江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李如圭感念孟姜女深夜托梦的恩德,告老还乡回到澧县后,到孟姜山顶上选了一块地基,修了姜女礼祠,当地人称之姜女娘娘庙。事实上,李如圭确实负责过水利工作,但当时还不是尚书。

孟姜女托梦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说李如圭回乡养老途经陕西同官(现名铜川),晚上歇息时,梦到了孟姜女。孟姜女啼哭着说:“大人,请您怜念我们是同乡故里,将我的魂魄带回去在我的家乡修一座庙,好叫我有个归宿。”李如圭当即答应,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找到同官姜女庙,默默祷告,许诺在澧州为她修一座庙,让她叶落归根。他又请人塑了一尊姜女像,并租了一只大船,亲自护送顺江而下。每到一处,李如圭便将孟姜女的故事讲给前来观看姜女像的人们听,一些民间艺人便将孟姜女寻夫的感人故事编成三棒鼓、大鼓、戏曲到处演唱。从这以后,各地都修起了姜女庙。

据《直隶澧州志》载,李如圭撰写的《贞节祠记》,具体记载了修祠祭奠之事。其中有云:孟姜女传说,“自秦历今千余年,澧人称诵不衰,往往形之歌咏。但寻夫之后,莫知所终。”嘉靖辛卯(1531)秋,李如圭奉旨抚赈延绥之后归澧,途经西安府同官县方始得知,“孟姜女果至长城,获范喜郎骸骨,负之归……行至同官而卒。同官人之感其贞烈,凿石为祠……祀之,然莫识其为澧人也。”李如圭复抵澧之后,即与澧州知州汪倬议建祠宇,工将就,湖广巡抚林大辂又来澧筹款增修,塑像祀之。祠曰:“贞节”,堂为“百炼”,百炼堂供专从同官塑来的孟姜女像。传说接回其像途经千里,接像人一路上虔诚而呼:“魂兮归来!魂兮归来!”今九澧一带仍有这种“喊魂”之俗。

李如圭还带头吟句:“烈女何年失所天?哀号矢死未亡前。声声彻骨城倾堵,点点伤心泪涌泉。黄壤无情迷梦蝶,青山有意怨啼鹃。杞梁久已同枯草,尚托清风入汗篇。”文人骚客随之撰文赋诗,对孟姜女称诵备矣。于是,其传说在澧州一带几乎家喻户晓,贞节祠香火旺盛有加。可以说,李如圭为家乡做了件建设精神文明的好事。(市委党史研究室 孟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